7月7日,“優質供水‘互聯網+’論壇”在江南水務召開。來自全國各地共計40余家水務企業、設計單位、科研院校的代表出席會議。
近年來,通過互聯網、物聯網、云計算等技術的耦合,“互聯網+”概念在許多傳統行業都掀起了顛覆性變革。作為傳統民生服務行業的水務企業,在“互聯網+”經濟浪潮中,能否借勢實現轉型升級是許多業內人士非常關心的話題。江南水務在智能化制水工藝改造、智慧水務、二次供水統建統管、末端優質供水、直飲水等細分業務中均有持續實踐,努力探索“互聯網+水務”的轉型發展。
作為東道主,公司董事長龔國賢拋磚引玉,作了題為“優質供水‘互聯網+’發展探討”的發言。他分別從轉型、協同、互聯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,目前水務企業產品供給單一,難以滿足市場多元化需求,市場化競爭對傳統的壟斷供水格局形成挑戰。同時,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內在要求,推動國有企業必須有所作為。在此背景下,企業必須突出水質和服務二大方面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著力培育轉型升級新動能,把傳統市政供水業務進行全面服務化轉型,將長期積淀的用戶與聲譽轉化為互聯網服務模式下的“入口”與信用資源,通過供水網+物聯網+互聯網等形式,共享優質資源,重構產業生態,用新的理念、新的實踐提升用戶的用水品質。
哈爾濱工業大學市政環境工程學院副院長、博導袁一星,探討了供水管網存在的問題及發展方向,他指出,如今的城市給水管網鋪設年代不同,管網拓撲結構復雜,存在事故率高、可靠性差、漏損嚴重等問題,在新的時代,地理信息系統(GIS)得到了廣泛應用。袁一星通過案例分析,就GIS應用過程中的建模與低耗降漏問題,分享了他的研究成果。
針對水質的特性分析、水底污染物的分布規律、強化常規處理工藝、深度處理工藝、飲用凈水設備及管道分質供水系統及互聯網+大數據時代的漏空管理,哈爾濱工業大學博導赫俊國,同濟大學教授位宏斌,蘇州華辰凈化公司董事長、總工程師項振榮,成都沃特地下管線探測公司總經理何永恒,循著從源頭到龍頭的路徑,和大家共同探討了“互聯網+”在傳統水務企業中的變革實踐。
隨著水務企業從“生產型”向“服務型”轉變,“最后一公里”優質供水服務,儼然成為用戶關注的焦點。江陰華控人居公司副總經理陳濤、蘇州華控公司研發主管朱奧,對統建統管模式下 “最后一公里”的智慧供水,分享了各自的經驗,探討未來發展方向。他們指出:通過基于電氣控制、物聯網、互聯網、云平臺、大數據等技術的深度集成,可以實現一個全面囊括相關方和人、事、物的管控框架,從而實現從供水規劃到服務運營的全生命周期管理,構建“基本保障服務”+“優質增值服務”格局。
此次論壇議題廣泛、內容豐富,不論是專題研究,還是理念分享,每一位與會者都獲益匪淺。江南水務也希望通過開放、多元的交流方式,博采眾長,在“互聯網+”轉型浪潮中,打造優質供水服務新業態。